Thursday, April 19, 2007

林奕華,你在哪裡?


非常林奕華《包法利夫人》

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

414日週六午場

至少,跟《水滸傳》比起來,這齣戲裡的女人,能夠理直氣壯地以原著角色「愛瑪」,來宣洩和執行對男人的「反撲」,而不只是「玩物」;至少,這齣戲證明了編導創作群──當然也包括演員──真的會讀書;同時,在一間教室和雙面舞台的設計下,演員的表現比歌劇舞台的大鏡框要來得清楚。

以「教室」作為舞台呈現的包裝,等於開宗明義地藉著「教育」的形式,試圖提點和交流全劇的主題;終於,我能以懷舊的情緒,感受從前林奕華創作小劇場時的氛圍。這一回,扮演演員的「學員」們在不同場景轉換下,迅捷地問答,全然打破台上、台下的藩籬,讓人感覺到這個以舞台為空間的教室裡,充滿著比電流通過都要興奮的思想刺激。

林奕華堪稱是劇場界的年輕人之王。毫無意外地,全劇叩緊性愛、感情、性別、名牌與名媛等主題,讓十二名清一色北藝大戲劇系年輕演員,不斷變換和扮演十七場的角色,逗得現場年輕觀眾樂不可支、捧腹大笑──我很難入戲,因為太老了。當然,不僅像鴻鴻在節目單推薦文中所說,林奕華的拼貼完全不露痕跡──對這齣戲感到過度憤怒和空虛的觀眾,請別來跟我爭論這句話的正確性,說真的我也同意──他批判嘲諷的提問依舊犀利。

諸如第六場的〈美麗〉,以男演員陳煜明反串名模林志玲面對外界連珠炮般的質疑,同時諷喻社會對所謂第三性(或是美女)的消費;或是第五場由男人來扮演所謂的作家瓊瑤,似乎也讓人感覺到對「恐同者」的抗議;又或是最後,編導設計由男演員分別扮演原著中的兩名角色夏爾和羅多爾夫,看看身為情敵的彼此,會怎麼看待自己間接或直接造成的女主角的死(或是彼此的尷尬),而這樣的情境設計相當有趣。

林奕華對年輕演員的調度處理果然聰明、精彩,非但沒有傷害演員的本質──相信害怕看見演員造作虛假地模擬敘事角色的觀眾,應該不只我一個──還讓每名演員適度地展現個人的表演空間和搞笑才藝,拉近了觀眾和表演者的距離。同時,劇作結構與節奏分明清楚;在頭尾序跋的安排下,儘管多達十五場換景,卻也在精簡的變換中,試圖與原著對話──除了穿插演員個人選取的原著獨白外,便是以效仿媒體名人與電視節目的橋段貫穿。

不過,在叨絮不斷的交叉質問間,即使我看了幾齣林奕華的作品,我突然有種「看不見林奕華」的被遺棄感;創作者聰明地隱匿在眾多的問題之後,強勢地逼問著觀眾,更嚴重地是,若我不問或我答錯了的話,我就會是他們眼中的「白癡」。同樣地,演員如此迅捷的變換與轉場,或是不斷地質問,卻也讓我感受到創作者似乎以壓抑的方式,在對抗這個劇場黑箱之外的某種力量;像是以打游擊的方式,要把處於戰場顯明位置的敵方,打到精神崩潰為止。永遠都不「入戲」的林奕華,似乎永遠是生命的「旁觀者」,讓陷於生活掙扎的我們,必須採取投降或是頑強反抗的戰略姿態;編導者似乎忽略了台灣有多少觀眾早已憎惡媒體種種多時,也忽略了有可能台灣社會的真相,媒體不盡然能全面反映。因此,在走入和走出這堆問題的問號之後,「老」觀眾如我只是感到空虛和浪費,原來我又虛擲了我的生命和時間,在我早已厭憎的社會現象裡。

因此,是的,我的確不喜歡《包法利夫人們》。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希臘雅典郊區知名劇場Epida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