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7, 2008

Think Big, my friend, think Big!何不壯懷未來?!

《K24》第一季
台南人劇團
2005年十月8日午場
2008年元月6日午場

源自社區劇場的台南人劇團跟高雄的南風劇團一樣,一直以來都毫不吝於培養後進,並以全力支援的人力與資源,協助新一代導演實驗與挑戰自己想做的表演形式,而不用在乎市場大小;有趣的是,這回台南人劇團培植的編導蔡柏璋,反而與藝術總監呂柏伸走著不一樣的路:市場。

自稱自己迷上悲劇的蔡柏璋,破天荒地為台灣劇場創作了一季六集、模仿美國電視影集節奏的《K24》。既有香港編導林奕華以同樣班底創作四大奇書系列的《水滸傳》和《西遊記》,又有法國太陽劇團以數百人力創作長達六個多小時的《浮生若夢》,這顯得我必須為《K24》製作記上一筆;因為它既不同於前者的明星卡司,也不在乎如後者描繪的世代文化寫實,卻能為台灣小劇場創作樹立一個產業想像的願景。

長達近七個鐘頭的觀賞時間(中間卻有近兩個鐘頭不同長度的中場),編導創作群幾乎是卯盡全力施展技巧,徹底實踐美國電視影集的快速節奏與肢體喜劇的模擬和嘲諷。這次舞台的色澤厚度與地板質感大有改善,道具零件的變化也很靈活;整個製作僅以一座旋轉舞台和中間一道至少能變換十三道門的軌道線,變換全劇至少五十幾個場景。

透過旋轉舞台的反轉速度(這裡,我真是要為負責舞台旋轉的stage crew們致意,不管是這齣還是「那齣」戲),觀眾不但能感受角色心情,最關鍵的是呈現了有如電視鏡頭「溶入」、「溶出」的效果與節奏。由於全劇的視覺想像有強烈企圖,對於期待「電視特效」的觀眾來說,整個製作似乎仍還承受著現實條件的侷限,以致我有「衣服太小」的感受畫面。

不過,這(六)齣戲所展現的市場實力,應該不只限於這次不到廿場場次,其中有太多製作行銷的嘗試與選擇需要探討(這也決不是一個台南人劇團的功課而已);如果能以更大的市場規模來規劃──這也與當初能投入的資源有關,《K24》應該可以創造更多罕見的成績。

首先、整齣劇作使用的語言呈現了如蔡柏璋這一代被美式文化洗滌的背景,甚至是思考邏輯;舉凡所有劇中使用的典故、劇目,甚至是表演段落,有多數源自劇場界的「圈內笑話」,這很可能將一般中產階級觀眾屏除在外──雖然熟知這些笑話和諷刺的我,實在笑到捧腹。這是有趣的文化隔閡與殖民問題。再者,快節奏的情節處理,以及編導對演員的「鍾情」,使得許多表演橋段似乎都是為了凸顯演員特色或其長處而發揮,並非劇情鋪陳而推動情節前進;當我們被演員表現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有很多段落的戲劇情節仍是處於「放大」的停滯狀態裡,例如第五、六集的「星光大道」和那場「音樂劇」等等。這樣的危險是,整齣戲無法富含恆久普世的深度,同時,也讓這齣戲的卡司變得有點「難以取代」,在訴求影集式的創作形態下,反而讓《K24》無法及時衝出市場票房。

試想,難道非要這一座或只能這一座旋轉舞台而已嗎?

話說回來,從演員台詞中使用的各種中外戲劇典故(包括徵選演員或排練等等),與最後那場頒獎典禮的「盛況」,讓我感受到編導創作群對歐美劇場產業毫無包袱、甚至天真而驕傲的認識與崇拜,這讓我既感動又慚愧。曾幾何時,我們不也有過這樣的情懷?台灣是否可能出現像劇中Shakesward這種眾星雲集的社交事件?嘿!同志們!Think Big, 我們何不壯懷未來?若是凡事凡處小心翼翼、謹慎自限,我們的未來很有可能真的就是「如此而已」。是吧?

No comments: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希臘雅典郊區知名劇場Epida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