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1, 2005

戰敗的特洛伊人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完整版
1019日淡水滬尾砲台公園
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果陀》
107日城市舞台

十九日當晚,我興致盎然地(當作踏青)開車往淡水,雖然到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但光是從砲台公園附近的一座不是咖啡館的氛圍來看,這個地方應該值得再來一次/或是,再來看一次《祭特洛伊》。
看戲的時候,我忍不住聯想當代傳奇劇場在京劇當代化的努力,尤其當我看見服裝設計為特洛伊人所作的服 飾,連同行的友人也會想起魏海敏的那齣《米蒂亞》(樓蘭女)。當代最近這齣的《等待果陀》的劇場空間寓意深遠(尤其是倒掛的那棵樹)、構圖簡單,而金枝的 呈現卻相當繁複,並且有龐大的企圖──這可能是在整個投入製作之後,才發現「無法自拔」於砲台公園的空間。另外,我也聯想到台南人劇團呂柏伸以所謂「聲體 譜」所作的一系列台語希臘劇作;這幾齣戲的特色都是以繁複的設計包裝人體,然後再用幾倍以上的努力,讓聲音與肢體程式化,試圖創造不一樣的美感,當然,非 常容易流於機械化,並且脫離原來文本單純的意象與故事。其中,當代是以京劇作為一貫的命題。
因此,像呂柏伸與這次金枝演社的表演呈現,似乎就面臨更多創作空間和挑戰。
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過往金枝的作品相較起來,這次的表演身體比以往乾淨許多──應該不只是道具 使用或是儀式舞蹈段落多的緣故,我發現有幾個角色腳上穿的是厚靴。還有,幾首歌曲唱腔與音樂的表現,的確更為深刻,關照也更為高遠,整體性也比以往更清 楚,但是演員的功力,並沒有比以往增進,所以當我聽到走音或是演唱者的基本功還有待努力時,就老是從淡水想像的夜空裡「跌落」,摔個頭腦清醒,無法入戲。
其實,敏感的人可能可以感覺到整齣戲走在一個相當沈重/幾乎每秒一拍的節奏上,比較讓我擔心的是從頭到 尾都是每秒一拍,這樣的危險就是平板單調,沒有戲劇性的起伏。雖然整齣製作花了超出金枝原有規格的努力在試圖征服這個場地,但一則缺乏希臘戲劇表演的場地 高度,二則沒有聲音表現的共鳴,三則觀眾一直被放在旁觀(非常遙遠的旁觀)者的兩側角度觀看,經常面臨這個演員的特寫,是那側觀眾的遠鏡頭,而中間焦點重 要事件的表演,離兩側觀眾仍有相當大的距離等等觀賞障礙。除了,導演在砲台公園高起的那一側設定為神靈出沒的區域較為成功以外(為什麼成功呢?因為高 度),偌大的空間竟沒有景深與焦點的變化設計,實在可惜。
更令我扼腕的是,所有的身體都被包在繁複的服裝之下,這樣真的能增進表演的(幻覺?功力?或是寫實度?)成功嗎?
我這麼一講,似乎把這齣戲批評的一無是處,In fact, 燈光設計功不可沒,我發現張贊桃設計上所涵蓋的區域非常廣大,而且每個地方都用不同的燈具作為表達,在敘事的鋪陳上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成功營造氛圍); 另外,歌隊中紀淑玲的吟唱表演、謝月霞深刻動人的念白(比過去那一版的演出更好、更深入),以及現場伴奏的表現,都令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齣戲對希臘悲劇的詮釋,無法深入動人的黑暗中?整齣戲在人造的包裝下,確實有著真 實的表演情緒,為什麼仍然有真假衝突的矛盾?以金枝演社的表演活力來說,似乎還是無法駕馭這類型古典悲劇的歷史年歲,更何況在這樣難以控制的空間裡。場地 限制了聲音的表現,觀眾席的高度不足以比美希臘戲劇那個年代裡,劇場空間完美的共鳴,尤其,編劇跳躍地剪裁這幾齣劇本,只揀選戰爭、命運裡低潮的部份,反 而人物的動機與人性的故事表現都被忽略,使得《祭特洛伊》真的只是一齣祭儀而已。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希臘雅典郊區知名劇場Epida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