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07, 2005

偶像崇拜的雜交盛宴

眾議院(3M)《麥克.傑克森》
製作人:石佩玉
演出時間:106
演出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這齣戲看得我不知道該怎麼寫評。幸好,我純粹在這裡做些寧靜沈澱的思考編排。不過,最值得肯定的是,王嘉明、蘇匯宇與黃怡儒是真心為了膜拜Michael Jackson而創作,這齣戲的原創、胡扯與瞎掰,也是我認為目前幾個表演以來的最自由、最獨特。
     大男孩童心一起,甚至那種拜倒偶像的天真,有時候看了,讓我很動容。
     進劇場的時候,沒有看見編劇的署名,讓我有點膽戰心驚。整齣戲的呈現,除了小劇場中罕見的大手筆器材(如電腦燈、風扇、噴煙機、爆破彈和背後取代天幕的燈泡牆──據說用了四百五十幾個燈泡、加上數百個迴路,從幕後望去,整座牆的後方看起來就像一道壯觀的黑色瀑布:製作人石佩玉這麼告訴我),罕見的演職員團隊(據說光是舞台執行人員便多達17位左右)與從頭到尾模擬抄襲的八○年代回憶諸如:瓊瑤《庭院深深》中的兩位男女主角、李師科搶劫事件、螢橋國小硫酸事件、陳怡安奪牌、孫天勤投奔自由、陸一蟬主演的系列電影、電視節目《每日一字》、《我愛紅娘》與「馬蓋仙」、「李麥克」和《天才老爹》等等,加上全體演員辛苦排練的所有麥克舞曲舞步,場場看來令我瞠目結舌。當然!即使是捧腹大笑,還有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的回憶。
     從開場的歌舞械鬥,轉變成學生時期在冰店聚會聊天、穿插諧擬的愛情對話,原本有相當可為的語言處理──這場不知道該算是哪個導演執行的橋段,可惜因為窮弩之末,再怎麼重複和搞笑,到了同樣類似的愛情場景(比如楚留香和小龍女那景)就顯得荒涼無力。我個人以為最精彩的,除了李師科搶劫銀行那段,便是當戲裡主持人開始提出大家的質疑:到底麥克.傑克森有沒有做那件事?緊接著後續的這場大審判。
     這場精彩的部份除了桌椅場面調度與舞步編排緊湊,編導群還大膽挪用麥當勞叔叔的形象,以耶穌最後晚餐的歷史文本為結構,諷喻世人崇尚速食,偶像、宗教信仰已死,而我們又以八○年代Live aid活動的主題歌曲We are the World,或是台灣歌手大合唱的《明天會更好》等靡靡之音來痲痹自己,進入一種trance迷幻解放的狀態──幸好這段有強烈的雜交性愛動作,剛好彌補了我之前看創作社《嬉戲》那種意猶未盡,只有皮肉之癢的遺憾。
     從最後編排八○與九○年代偶像崇拜風潮的對立可見,編導群也相信世代隔閡,即使偶像和信仰已經被打倒了,蘇匯宇solo表演的《比莉金》已經充分說明,他們三個男人對麥克.傑克森執迷不悟的愛。
     這種情感,反而讓這群八○年代的老男人,可以跟現在這群不管是Ζ世代還是九○、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對話。那是年輕,是慾念裡難解的情結。
     追根究底,整齣戲幾乎完全以八○年代的回憶事件作為台上、台下的共識文本,同時編導毫不羞慚、毫無遮掩地模仿所有主角事件,徹底進行文化雜交的祭典。這種Parody的諧擬表演手法,固然為這齣戲的創作贏得許多喝采和掌聲,然而在嘲弄、批判他們所模仿的主體的同時,也有消解自己的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缺乏核心導演概念的情形下,有些地方因為玩得不知所云,顯得相當虛無瑣碎。可能是難得讓Fa在演完《幸運兒》之後立刻加入排練的行列吧?!我真的覺得「楚留香」的段落,顯得難看了些。
     In fact,這齣戲有著歌舞劇的原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跟以前創作社魏瑛娟導演的一齣戲《莎士比亞悲劇簡餐──瘋狂場景》反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前者拿八○年代事件與麥克.傑克森的舞步(身體)和歌曲為context,後者則是以大部分人陌生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為共識雛形。相較之下,王嘉明等人的確較無懼於包袱的壓力,魏瑛娟便顯得過於小心翼翼和入戲了。
     但是話說回來,魏瑛娟的喃喃自語反倒令我較為印象深刻,甚至深入心坎底。也許《麥克.傑克森》的演出較為討好,不過當他們以諧擬嘲弄的態度迴避現實時,有時候也迴避了自己該面對的事情。

No comments: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The sanctuary of Asclepios to whom LaMama E.T.C. had just made a play to pay tribute
希臘雅典郊區知名劇場Epidaurs